一文看明白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常見于金融數據的統計報告之中。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發文強調要防控表外業務風險。此前,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也顯示,表外融資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事實上,表外融資并非金融機構專屬。
那什么是表外融資呢?
表外融資實際上就是在資產負債表記錄之外的融資。即該項融資行為既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引起資產方的增加,也不會引起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的增加。從廣義上來說,對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但不納入資產負債表的一切融資行為,都屬于表外融資。
企業為什么會選擇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主要是負債融資,其積極的作用在于能使企業加大財務杠桿作用,提高權益資本利潤率。同時,在表內負債方式受到限制時,表外融資增加了新的融資渠道。
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表外融資通常來自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擴大企業經營成果
表外融資籌措的資金以及形成的資產并不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費用及所取得的經營成果卻反應在損益表中,擴大了企業的經營成 果。
2.優化企業財務狀況
企業通過表外融資,甚至將表內融資轉移到表外,將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優化,使資產負債表質量得到明顯改觀。
3.規避借款合同限制
企業的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往往會通過對企業添加債務規定種種限制,如規定不得突破某一負債權益比率。企業在為上述限制范圍內擴大財務杠桿, 便會尋求在資產負債表之外的融資方式,在滿足自身資金需求的同時,規避了借款合同限制。
4.應付通貨膨脹壓力
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很可能會造成資產負債表上的許多項目被嚴重低估,導致企業的舉債能力大大降低。通過表外融資,將部分債務置于財務報表之外,可以作為對這類資產被低估價值的抵銷,從而應付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狀況和舉債能力造成的壓力。
具體到金融機構,一旦自身的投資收益能夠覆蓋融資成本,金融機構就有擴大融資規模的動力。而在現行的監管體系中,為了防范風險,金融機構存在相應的指標限制,為了規避相關指標的限制,金融機構往往通過表外融資的形式獲取資金。
具體到商業銀行,每季度末的MPA考核,會讓表內信貸轉移至表外融資,以符合相應的考核指標要求。表外理財是商業銀行重要的表外融資渠道,今年3月份,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直接導致了銀行壓縮表外融資規模。
表外融資的實現方式有如下這些?
1
.間接融資
是由另一企業代替本企業的負債的融資方式。最常見的是建立附屬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資于子公司或附屬公司,或由子公司、附屬公司的負債代替母公司負 債。
2.直接融資
以不轉移資產所有權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資。由于不涉及到資產所有權的轉移與流動,會計上無需在財務報表中反映,但資產的使用權的確已轉移到融資企 業,常見方式如來料加工、經營租賃、代銷商品等。
3.資產證券化
通過對具有價值或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進行證券化,之后通過發行的方式在金融市場公開出售,使資產獲得流動性。由于現行的會計準則中,這一類產品不計 入資產負債表,是實現表外融資的渠道之一。
4.轉移負債
是融資企業將負債從表內轉移到表外。這種轉移可以通過出售有追索權、應收賬款、應收票據貼現和簽訂產品籌資協議實現。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表外業務包括委托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貸款、信托貸款、保函、表外理財、跟單信用證、貸款承諾、ABS等。